Menu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医馆动态
打开中医之门:心与肾的对话

何柏斋云:“造化之机,水火而已”。心属阳属火,肾属阴属水,各为人体阴阳的象征。 故柯韵伯《伤寒来苏集》:“寒热者,水火之本体。水火者,阴阳之征兆。 ”

张景岳说“水润下而寒,故为阴;火炎上而热,故为阳。水火者,即阴阳之征兆;阴阳者,即水火之性情。易以坎离为水火,医以心肾为水火…水火互藏,乃至道之所在”。


所以医家欲明阴阳,无不深研心肾关系。


心肾各司其职

心肾犹如人体之天地,心法天,肾法地。解剖位置上心肾相隔距离是脏与脏中最远的,避免了“水火不相容”的问题。


“肝生于左……心部于表,肾治于里。 ”心部于表主要指汗为心之液,在表之邪气可由汗法而解,如仲景桂枝诸法;肾治于里指的是肾脏藏精为用,潜蛰元阳,司脏腑气化,促进机体内部津气血精液相互转化,如四逆汤专治少阴。


心的功用:

《素问》云“诸血者,皆属于心”;又云“心主身之血脉”、“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”…《素问·六节脏象论》谓“心者,生之本,神之变也”。高度概括了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的功能是息息相关的。


心者君主之官,统诸气,主血脉,鼓动血液,流于周身,升而有降,降而有升,运行不息,神明则安。故“主明者安,主不明者十二官危”。


肾的功用

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曰“肾者主水,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”。《难经·四难》说:“呼出心与肺,吸入肾与肝。”描述了肾的主要功能。


肾主藏精,而肾气主升,肾之精气上达而化髓充脑,灌髓海,濡空窍;司气化,上承肾水,输于肺,交于心。


心肾相交,水火相济


唐代孙思邈首先在《千金方》提出“心者,火也;肾者,水也,水火相济”;《格致余论》曰:“人之有生,心为火居上,肾为水居下,水能升而火能降,一升一降,无有穷已,故生意存焉”。


肾属水,水性润下,是如何上升的呢?源于水中有真阳,所以水亦随阳而升至心,则生心中之火。心属火,火性炎上,是如何下降的呢?源于火中有真阴,所以火亦随真阴而降至于肾,则生肾中之水。所以升降全靠水火中有真阴真阳,也是原动力。


明代周子干在《慎斋遗书》说:“心肾相交,全凭升降,而心气之降,由于肾气之升;肾气之升,又因心气之降”。心火下蛰于肾,以助肾阳,肾水上奉于心以资心阴,共同温煦肾阴,使肾水不寒,濡养心阳,使心阳不亢,心肾水火相须,上下相交,水火既济,是为升降出入之根本。


总之,心受“真阴”或“真水”的牵掣,必需下交于肾;肾受“真阳”或“真火”的制约,必需上济于心——即实现人体之气的阴升阳降。唯如此,人体阴阳才能交感和合,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。此即心肾相交,主要功能为


心肾精血同源互化。

心神肾精互相为用。

君火命火相得益彰。

心火肾水相互制约。

元气与心血相互为助。

治心不离肾,治肾不离心——心肾相依说


《景岳全书》指出“心本乎肾,所以上不宁者,未有不由乎下,心气虚者,未有不由乎肾”。同样,治肾亦需顾心。


明代名医傅青主可说是深谙此道者。他认为“心肾相克而实相须。肾无心之火则水寒,心无肾之水则火炽,心必得肾水以滋润,肾必得心火以温暖。”


如他医治惊惕不安、梦遗精泄的病人,都认为是心肾不交之故。“人以惊惕为心之病,我以为肾之病,人以梦泄为肾之病,我以为心之病,非颠倒也,实有至理焉。人果细心思之,自然明白。”


方用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药、人参、白术、芡实、茯神、石菖蒲、枣仁、远志、五味子、麦冬、柏子仁。


此方之妙,治肾之药,少于治心之味。盖心君谧静,肾气自安,何至心动。此治肾正所以治心,治心即所以治肾也,所谓心肾相依。


其方是取六味地黄丸中的“三补”加上大队益气养心之品所组成,确如其所言“治肾之药,少于治心之味”,在其后所述的男科病方药中,很多都是以此方为基础方化裁。


《杂病源流犀烛》也有类似描述:“心与肾连。经曰:心舍脉,其主肾。经不以其克而反以为主,故必肾水足而后心火融,肾水不足,必至心火上炎,而心与肾百病蜂起矣。”


经过现代临床验证,从肾论治冠心病,的确取得了很好的疗效。


心肾同治的方药:


肾阴虚,心火旺,用黄连阿胶汤;

肾阳虚,心火旺,用交泰丸;

肾阳虚,心阳虚,用补坎益离丹;

肾气虚,心气虚,用心肾两交通汤。

肾水泛,心阳虚,用桂枝加桂汤。


下一篇:没有了!